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亞洲首站M+展出
- Bear Bear Post
- 7月16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
位於西九文化區、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M+呈獻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。此特別展覽展出 1950 年代至今來自亞洲、歐洲和南北美洲十二位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,當中包括三件出自亞洲女性藝術家之手的全新委約裝置作品。這些沉浸式的多感官作品邀請觀眾進入其中並與之互動,提醒觀眾藝術不僅是用心靈來體會,還能透過身體來感受。展覽將於 2025 年 9 月 20 日(星期六)至2026 年 1 月 18 日(星期日)在 M+西展廳舉行。部分作品亦會在 M+地下大堂、焦點空間及中庭展出。
展覽原本在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以「Inside Other Spaces.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 1956–1976」為題於 2023 年首次舉辦,M+將開啟此巡迴展覽的亞洲首站。展覽由藝術之家藝術總監 Andrea Lissoni 及米蘭文化博物館館長兼米蘭市跨文化項目與公共藝術總監 Marina Pugliese 策展,並與 M+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副總監施羅素共同策劃。
環境藝術於 1950 年代中期至 1960 年代興起,後來被稱為裝置藝術。這些作品存在的時間往往很短暫,並且具有實驗性質,採用非常規材料與技術,並融合藝術、建築與設計元素,為今天以數碼方式呈現的沉浸式體驗奠下基礎。儘管此類作品有不少是出自女性藝術家之手,但藝術史卻只關注男性藝術家。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旨在回應這種失衡狀態,凸顯女性藝術家創意非凡的視野。
觀眾走進藝術品以身心感受
觀眾將在展覽中扮演積極的角色,與感覺、材料、聲音和物件互動,感受它們帶來的刺激,最終成為作品的一部分。展覽探索這些作品創作時代特有的形式和意念,同時也鼓勵觀者探索、歡笑、驚嘆或接納不安的情緒。
展覽中的九件歷史作品均經悉心研究並與藝術家本人、藝術家遺產管理機構、修復專家及學者合力重現原作。這些作品包括:
• 勞拉.格里西(意大利籍,1939–2017)的《東南風(風速 40 節)》(1968/2023)──黑暗房間裏吹起強風,將大氣現象帶入展覽空間,邀請觀眾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連繫,以及自然與日益城市化生活的關係。作品另配同名影片,記錄格里西在世界各地拍攝的風。
• 亞 歷 山 德 拉. 卡 蘇 巴 ( 美 國 籍 , 生 於 立 陶 宛 , 1923–2019 ) 的 《 光 譜 通 道 》(1975/2023/2025)──觀眾在這個巨大作品中,將穿越一系列相連的尼龍結構,每個空間由對應彩虹顏色的霓虹燈照亮,並配以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第 32 號作品管弦樂組曲《行星》(1914–1917)的不同樂章,象徵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人生旅程。
• 莉亞.盧布林(阿根廷/法國籍,生於波蘭,1929–1999)的《穿透/排出(來自〈隧道底河流〉)》(1970/2023)──透明隧道內佈滿象徵排卵與懷孕的透明 PVC 球,邀請觀眾以象徵的方式重返母親子宮。充氣結構連接到外部的壓縮機,並與一條臍帶形狀的管子相連。與之對應的作品《移動的陽具》具男性意味,是一組懸垂而下的充氣管,觀眾穿行於其中時,這些管子會隨之移動。
• 莉吉亞.克拉克(巴西籍,1920–1988)的《房子即身體:穿透、排卵、孕育、排出》(1968/2023)──此作品邀請觀眾將穿梭多個幽暗空間,重新經歷人類生產分娩的觸覺與視覺體驗,過程中時而壓迫、時而失衡、時而沉思、時而興奮。
• 朱迪.芝加哥(美國籍,生於 1939 年)的《羽毛室》(1966/2023)──渺渺茫茫的純白色異世界內填滿 300 磅「零殘忍」羽毛,觀眾被羽毛包圍,成為作品一部分。柔和光線與弧形牆面,營造出與世隔絕且無邊無際的氛圍,顛覆由男性主導、以堅硬材質為基礎的雕塑傳統。
• 南達.維戈(意大利籍,1936–2020)的《宜居時空環境》(1967/2023)──鏡面盒子的玻璃板後有不同顏色的霓虹燈照亮,營造出通往另一世界的奇幻效果。觀眾可透過外置的開關調節燈光顏色,令作品成為互動式藝術發展的里程碑。
• 塔尼亞.穆羅(法國籍,生於 1942 年)的《我們曾經知道》(1970/2023)──以高溫與聲音為基礎的裝置,激發焦慮、恐懼與威脅感。這種故意令人抗拒的互動體驗,是象徵當時藝術界對女性的排斥。
• 瑪爾塔.米努金(阿根廷籍,生於 1943 年)的《來打滾和生活吧!》(1964/2023)──由色彩迷幻的「床墊」交疊而成的軟雕塑,配以披頭四音樂,觀眾可進入這個親密的空間探索,令他們感覺驚嘆與活力充沛,展現平庸事物如何變得引人入勝。
• 山崎鶴子(日本籍,1925–2019)的《赤》(蚊帳狀立體作品)(1956/1985)──懸掛的紅色發光立方體吸引觀眾進入,外面的觀眾則能看到移動的人影。這個結構呼應了日本臥室床鋪上支起的的立方形蚊帳,作品於 1956 年於戶外展覽首次亮相,革新了體驗藝術的方式。
三件 M+全新委約作品包括碧娜里.桑比塔(泰國籍,生於 1961 年)的《房屋在崩塌》(2025),這是一件不斷變化的體驗式環境作品,由數千個泰國 khid 枕頭構成。觀眾受邀參與其中,拆解與重構空間,藉此顯示個人的行動即使微小,都能改變周遭環境。鹽田千春(日本/德國籍,生於 1972 年)的《無限回憶》(2025)將在焦點空間展出。這位藝術家標誌性的紅線交織整個空間,包圍三件高聳的紅色長裙,象徵女性身體及其所承載的無法抹去的記憶與經歷。金守子(南韓籍,生於 1957 年)的《呼吸》(2025)橫跨博物館二樓中庭,以半透明的繞射膠片包裹窗戶與天窗,隨日光變化,將建築轉化為虹彩流動的景觀。
特設延伸主題「家庭日」
此外,M+將於 2025年 9月至 12月舉辦六場「家庭日」,設有即場參與活動,包括身體律動、聲音即興表演、故事時間及互動遊戲,靈感源自展覽主題,當中亦包括「幻想遊樂園」等親子體驗。10 月至 12 月期間,每月舉行的「週六身心靜好」將結合瑜伽與慢觀看體驗,鼓勵觀眾深度欣賞作品。展期內每天設有公眾導賞。「夢境之後:枕邊語」由 M+導賞員帶領,邀請觀眾圍坐一團,在十五分鐘的溫馨對談中,探索藝術家的創作理念,分享藝術如何觸動感官,激發身心共鳴。
門票:訪客現可以單一門票參觀所有展覽,包括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及「廣東摩登:藝術與視覺文化,1900 至 1970 年代」。
票價:成人門票價格為港幣 190 元正,大小同樂套票二人同行(一位成人及一位小童)票價為港幣 250元正,三人同行(兩位成人及一位小童)的票價為港幣 400 元正。
M+門票將於 M+網站、西九文化區網站、「西九文化區」應用程式、Cityline、香港中國旅行社、飛豬、Klook、KKday 和攜程旅行公開發售。

朱迪・芝加哥《羽毛室》
1966/2023 年
慕尼黑藝術之家「Inside Other Spaces: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–1976」展覽現場,攝於 2023 年
© Chicago Woodman LLC, Judy Chicago
(攝:Agostino Osio – Alto Piano,圖片提供:慕尼黑藝術之家)

亞歷山德拉・卡蘇巴《光譜通道》
1975/2023 年
慕尼黑藝術之家「Inside Other Spaces: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–1976」展覽現場,攝於 2023 年
© 亞歷山德拉.卡蘇巴遺產管理會(攝:Constantin Mirbach,圖片提供:慕尼黑藝術之家)

山崎鶴子《赤》(蚊帳狀立體作品)
1956/1985 年
慕尼黑藝術之家「Inside Other Spaces: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–1976」展覽現場,攝於 2023 年
© 山崎鶴子遺產管理會(攝:Agostino Osio – Alto Piano,圖片提供:慕尼黑藝術之家)

瑪爾塔・米努金《來打滾和生活吧!》
1964/2023 年
慕尼黑藝術之家「Inside Other Spaces: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–1976」展覽現場,攝於 2023 年
© 瑪爾塔.米努金(攝:Agostino Osio – Alto Piano,圖片提供:慕尼黑藝術之家)

鹽田千春《內在的線》
2024 年
大阪中之島美術館「I to Eye」展覽現場,攝於2024 年
© VG Bild-Kunst, Bonn, 2026, and Chiharu Shiota(圖片由藝術家提供)

南達.維戈《宜居時空環境》
1967/2023 年
慕尼黑藝術之家「Inside Other Spaces: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–1976」展覽現場,攝於 2023 年
© 南達.維戈繼承人(攝:Agostino Osio – Alto Piano,圖片提供:慕尼黑藝術之家)

碧娜里.桑比塔《房屋在崩塌》
2017 年
新加坡「晝夜璀璨藝術節」現場,攝於 2018 年(圖片提供:新加坡國家美術館)

金守子《呼吸》
2022 年(圖片提供:金守子工作室)
コメント